最近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是一个很久没接受专业训练的天才少年向知名过人发起的挑战。视频中的少年灵动而飘逸,极富想象力的突施冷箭,充满灵气的步频变化,肉眼可见的天赋几乎要溢出屏幕。可是看着少年的神情,我总觉得差点什么,是了,他的眼睛里没有光,那不自觉低垂的眼眸中隐藏了太多的遗憾和悲伤。后来我们得知他曾是成都有名的天才少年,只是上了高中之后就再没接受专业训练,天赋自然也就荒废了。看到他的故事,我不禁想到曾经的一个同学,他也曾在学校叱咤风云,一度受到过青训队的邀请,只是为了上学,最后放弃了那条路。
每每听到这些孩子的事情,我都感觉到深深的无力和悲哀。我们的邻居通过校园足球培养出了无数天才,可我们的孩子却在最应该接受基本功培训的年纪不得不选可放弃。但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并不是孩子们往往会在学业和足球的抉择中选择后者,因为在体教分离的中国,无论选择哪个体育项目,孩子们都要面临学业和体育的艰难选择。无论足球、篮球,还是乒乓球、羽毛球,在中国选择了体育几乎就是华山一条路,成则功成名就,败则粉身碎骨,而选择足球就更困难。
几年前,我们还能偶尔看到有足球特长生被清华大学特招的新闻,可近年来,这样的报道已经越来越少了。知名国脚张玉宁的父亲为了送孩子踢足球,足足卖了八套房。武磊的爸爸为了陪伴孩子成长,放弃了安稳的国企工作。走足球这条路,代价太大,回报太少。大多数孩子最后都只能和林思贤一样,用一个落寞的身影告别最爱的足球。我们无法苛责家长和老师,他们也只是希望孩子们未来能走一条更加平坦的道路,而不是足球这条羊肠小道。可偏偏就是这样,明明所有人都没做错什么,可中国足球还是无可避免地滑落深渊,才最让人无力和绝望。
中国足球的困境,亦或说中国体育的困境,一目了然。青训是足球的根基,可在体教分离的制度下,我们需要付出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努力,才能建立起适合我们的青训体系。这条路还要走多远呢?黎明的前夕还要经历多少黑暗呢?无人知晓。好在中国足球从不缺少干实事的傻子,退役后专注于青训事业的孙继海,始终耕耘青训的鲁能足校,还有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陕西科技园青训等等,希望虽然渺茫,但一直有人在捧着小小的火种踽踽独行。